|
|
12-09-14 | #1 (永久链接) |
论坛管理员
|
跨媒体出版的现状、问题及尝试
摘要:在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跨媒体出版已成为出版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国内外很多出版社都在跨媒体出版的道路上努力探索和实践。文章从国内外跨媒体出版发展的现状,探究跨媒体出版面临的一些问题,并从高等教育出版社内容管理平台项目的实践出发,提出一些跨媒体出版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出版产业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大大丰富了传统出版物的内容和形式,同时也正在改变传统出版物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从传统出版业看,其经营的产品一般都是单一媒体,如图书、杂志、报纸、音像等,但数字技术的发展改变了这一切,跨媒体产业融合、跨媒体出版已经成为出版传媒业的发展趋势。《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新闻出版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也将“数字复合出版系统”的开发列入计划。所谓跨媒体出版(或复合出版)是指对内容一次编辑、多种媒体形式发布,并可根据用户需求快速形成不同表现形式和内容的产品和服务。 1 国内外跨媒体出版发展现状 近年来很多出版商和技术商在跨媒体出版方面进行了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不少的成就。 德国 Springer 出版社在1998 年2 月就开始“Online First Journal ”,也就是单篇文章先在网络上出版,文章积累一定数量后再组成纸质期刊出版。2001 年,Springer 出版社构架完整的系统SPACE(Springer Advanced Content Management Environment ),以跨媒体出版系统建设为基础全面改造编辑、制作与生产的全流程,包括制定质量标准及数字技术标准,也包括重新打造组织结构。在学术期刊方面最终目标为Online First Publishing (在线先行的出版方式);在学术图书方面最终目标为eBook 及POD (按需印刷)。到2006 年,Springer 出版社已经有700 多种期刊实现Online First Publishing,即将发布的第2版SpringerLink.com 将实现期刊、电子图书、电子参考文献的同平台发布。Springer 出版社跨媒体出版系统的基本流程是:在线交稿→同行评阅→数字化编辑加工→在线出版→高质量PDF 印刷文件用于印刷→定制数字化服务产品→数字化决算支付系统。图1是其跨媒体出版系统的框图。 商务印书馆开展了工具书内容系统建设,包括辞书语料库及编纂系统、辞书数据库排版和工具书在线三部分。其中,辞书语料库及编纂系统分为语料库子系统和编纂子系统,前者提供各类语料的采集功能,后者分为编纂和编辑两个功能模块,数据接口遵循 XML 标准,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便于系统的扩展和应用升级。系统全面支持超大字符集,保证语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实现了全文检索,应用可扩展的数据模式,提高了系统维护的灵活性。“辞书数据库排版”通过数据库排版核心技术使内容和样式相结合自动形成版式文件,重点解决了语料库中的自动化处理问题,使辞书的编纂和排版在计算机中形成流水线。“工具书在线”利用互联网以在线形式向用户提供跨库检索服务。商务印书馆的工具书内容系统大大提高其工具书编纂质量,缩短出版周期,拓展出版形态,提高竞争力。 2 跨媒体出版面临的问题 虽然在新技术、新需求的驱动下,跨媒体出版已成为出版业未来发展的方向,这已经在出版界形成共识。但在跨媒体出版的道路上,还存在不少不容忽略的问题。 2.1 标准问题 笔者认为,跨媒体出版的基础是实现内容与版式的分离。内容与版式分离的关键是对内容进行有效的结构化描述和标记,以便通过不同的版式自动、准确地发布成多种媒体的多种格式。 XML 由于它的简单易学和可扩展等优点,成为现在普遍使用的一种标记语言。XML 需要DTD(Document Type Definition )来定义文档内容的逻辑结构。目前,不同的行业或同一行业的不同组织根据自己的内容特点和需要,制定了符合各自需求的DTD (即内容结构化描述标准)。现在我国出版行业,还没有相对统一的内容结构化标准。这给内容交换、内容对不同载体的发布接口等带来了很多阻碍。“数字复合出版系统”项目正在着手研究制订这一标准。 2.2 技术问题 基于内容结构化描述的跨媒体出版是一种新的出版方式,在技术上还有很多尚待解决的问题。如基于XML 的中文排版技术、基于MathML 的数学公式的排版技术、移动阅读设备对复杂的结构化内容和多媒体数据的支持等。这些技术问题往往需要内容提供商与技术提供商共同来解决。 2.3 人才问题 跨媒体出版不是简单的内容后期跨媒体的发布,它对出版行业的人员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技术的驱动下,读者需要全方位、多感官地去获取信息,因此选题策划人员就需要了解新兴技术,进行整体策划;跨媒体出版要求内容的一次性加工,多渠道发布,所以内容加工人员不仅需要加工纸质发布的内容,还需要加工其他媒体发布的内容,如网络上发布的动画、视音频等,并需要将多种媒体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传统的纸质加工方式因此应向电子化加工转变;市场营销人员更需要了解多种媒体形式的市场信息和需求,做好整体化的全方位的营销方案。目前,出版行业的这种复合型出版人才还很缺乏。 2.4 流程问题 传统的编、印、发流程是针对纸质出版物设计的,不再适用于跨媒体出版。合理的规范化的跨媒体出版流程对缩短生产周期,减少生产成本,提高出版质量是必不可少的。如何使出版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包括选题、稿件采编、内容加工、生产制作、存储管理等更加合理,是需要不断在实践中探索解决的问题。另外,一个好的生产平台对跨媒体出版的流程也是很关键的。 2.5 商业模式问题 对国内外大多数出版商而言,传统纸质出版还是支撑出版社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利润来源。虽然跨媒体出版是需求,是趋势,但找到适合各自出版领域的商业赢利模式是影响跨媒体出版发展的重要问题。在寻求商业模式的过程中,版权保护、机制等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3 高教社跨媒体出版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内容管理平台,高等教育出版社在跨媒体出版的道路上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工作,努力寻求一种适合于教育出版领域的跨媒体出版的一种新的出版模式。在两年多的实践过程中,对跨媒体出版过程中的一些标准、技术、流程等问题有了初步的积累。 3.1 图书结构化标准和元数据标准 基于对科技类图书的结构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制定了科技类图书内容结构化标准 HEPBOOKDTD 。HEPBOOKDTD 是中国大陆的第一个图书内容结构标准。该标准详细定义了科技类图书的图书结构、内容结构、可重用单元属性及相关元数据等。其中数学公式、表格采用国际通用的MathML 和CALSTABLE 标准。根据教育出版领域的特点,元数据标准借鉴教育领域的SCORM 标准。 例如:科技图书的结构一般由前辅文( BookFrontMatter )、正文和后辅文(BookBackmatter)三部分组成。正文最常见的结构是篇(Part )、章(Chapter) 、节(Section1 )、目(Section2 )式结构。图书的内容模型图如图2所示。该标准经过大量图书的实践运用,基本满足 科技类图书的内容结构描述。随着其应用的不断深入,该标准也在不断完善和扩充。 3.2 基于内容管理平台的出版流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继成功实施 ERP 之后,又成功上线了内容管理平台。内容管理平台为高教社走跨媒体出版道路提供一个很好的工作平台。在内容管理平台的基础上,编辑可以编辑结构化的图书文档(即XML文档),还可以对多种媒体发布的内容同时进行编辑加工,然后通过内容管理平台的发布系统,将同一内容自动发布成不同媒体的不同格式。 图3基于CMS的图书出版流程示例 3.3 跨媒体出版的内容管理 与传统的纸介质出版的内容管理不同,跨媒体的内容管理不仅需要管理文本内容,还需要管理大量的多媒体内容,并且需要管理内容与发布媒介、发布版本之间的关系等。在跨媒体的内容管理中,同一个内容可能会根据需求,在不同媒介上以不同的形式发布。为避免管理系统中数据的大量冗余,内容管理不再是简单的文件静态管理,还需要动态地管理内容和内容之间的关系。 高等教育出版社实施的内容管理系统中,将内容分为产品库和资源库两大部分。产品库和资源库之间通过事先设定的机制以及对内容的元数据标注等工作,系统自动建立两个库内容之间的关联。这样既方便用户按产品查找和发布,又有利于内容的重复利用和有效内容的积累。 3.4 跨媒体内容发布 为实现同一结构化内容在不同媒体上的自动发布,自动发布模版和发布工具都是必不可少的。在纸张介质发布上,高等教育出版社使用 APP 排版软件(一种基于XML 的排版软件),开发了适用于高教社图书版式的模版,可以将XML 书稿自动发布成PDF 或PS 格式,用于印刷生产。同时也开发了Web 发布的模板和发布工具,将XML 书稿自动发布成html 格式。对于某些视频格式的内容,也可以通过开发一些工具,发布到iPod 等手持移动设备上。 基于XML 文档的自动排版界面如图4所示。 3.5 跨媒体出版的人才培养由于跨媒体出版的工作流程与传统的工作流程不同,很多岗位上的工作也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例如:加工编辑需要在计算机上对内容进行加工,排版人员需要利用新的排版软件,这些人员都需要在 XML 格式的文档上进行工作。这对于习惯了纸质加工和方正、Word 排版的人员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工作环境。 图4基于XML文档的自动排版软件界面 高等教育出版社在实施内容管理平台的过程中,特别注意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在加强出版社技术力量的同时,高教社企业大学进行了一系列的人员培训工作,如给编辑人员普及 XML 语言基础知识;培训新的XML 排版人员和内容结构化人员;发展排版外包商等。人员培训和储备为从传统出版向跨媒体出版转换奠定了人才基础。 在技术高速发展和出版业日趋国际化的驱动下,各种媒体融合的速度正在加快。出版业应正确面对这些变化,共同合作、积极探索,寻求在新技术背景下出版产业的发展之路,切不可被动等待。中国出版业曾经经历过 “告别铅与火”的时代,同样中国出版业也会紧紧抓住这次历史赋予我们的机遇,为繁荣我国的文化产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帖于 12-09-14 2012-09-14 03:17 被 admin 编辑。 |
书签 |
当前查看此主题的会员: 1 (0 位会员和 1 位游客) | |
主题工具 | |
显示模式 | |
|
|